地中海亞洲海洋聯盟(MAMA)成立酒會影片

本日(9月23日)成立酒會共邀請到涉海相關之產官學研貴賓共近160人蒞會,並由科技部次長鄒幼涵、交通部航港局葉協隆局長、前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駐台代表柯思畢先生(Mr.…

「地中海亞洲海洋聯盟」成立 打造跨界、跨域、跨海洋資源整合平台

〈109年9月23日,台北訊〉台灣四面環海,以海立國,其生存發展與海洋息息相關。政府高度重視海洋政策與事務,近年來透過成立「海洋委員會」,制定《海洋基本法》,提出「海洋政策白皮書」,積極鼓勵全民關注海洋議題,實現海洋永續發展的決心。蔡英文總統「立足台灣、航向海洋」的期許,表示台灣不應以海為限,反要以海為重要出路。 「地中海亞洲海洋聯盟」(Mediterranean…

2030願景-海洋生物科技論壇:海洋生技界最大的知識盛宴

9月24日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第一演講廳舉辦的2030願景:海洋生物科技論壇,由張清風理事長主持,並邀請"台灣草蝦之父"-廖一久院士與將分子生物技術導入水產養殖研究的中央研究院吳金洌教授等海洋生技界貴賓出席此次2030願景:海洋生物科技論壇。 此次論壇內容涵蓋養殖與飼料、海洋資源與食品、精準育種與養殖及智慧海洋等四大主題,並邀請來自產業、官方、學界三方的講者從不同的角度分享海洋生技的目前趨勢及未來發展。 在養殖與飼料階段,漁業署林國平副署長分享目前養殖漁業中最熱門的話題:漁電共生。漁電共生微近年來洋直漁業中頗受討論的話題,而漁電共生為養殖場域上方加蓋太陽能板,使用太陽能發電,使綠能光電產業與漁業共生。而在林副署長的演講中提到實施漁電共生的好處,如可降低天候影響、改善養殖場域與促進傳統漁業升級等,更期望能建立一個友善、永續、韌性的養殖漁業。 而在養殖環境中林瀚佳教授分享了抗生素濫用對水產養殖造成的影響與解決方案,並提到養殖漁業除了一昧追求產量外同時也要追求產品品質並看重ESG的社會責任與兼顧環境永續發展。 在海洋資源與食品階段中,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吳彰哲主任提到海洋生物中有許多"活性物質"可用於醫藥及保健食品等開發與利用,也成為海洋產業中海洋資源開發的矚目焦點。…

在波蘭波茲南的八隻水質管理蛤蜊

        乾淨的飲用水就像民主政治,在水質受汙染或政府濫用權力之前我們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就如確保民主政治順利運行一樣,要確保有乾淨的用水是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持續的監督。在波蘭西部的波茲南市,水質管理的工作是在瓦爾塔河中部一棟帶有圓形窗戶的圓形建築中進行的。在這棟外觀最有趣、奇特,名為Dębiec的建築物裡藏著的就是進行水質管理工作的水質檢測廠。   在這裡,人工檢測和生物監測系統確保整座城市管道中輸送的水質是可安全飲用的,人工檢測系統可以輕鬆、精確地測量水中的化學污染物。但是,正如Aquanet.pl所解釋的,由生物組成的生物系統(或“生物指標”)可以因為其可“同時”指出多種因子而更可靠地推測水的整體品質。 這些生物監測系統是由八隻外殼黏上感應器的蛤蜊所組成。他們與電腦網絡一起運作,並有城市供水與否的控制權。如果水質是乾淨的,這些蛤蜊會將牠們的殼打開,但當水質變差時,它們就會將殼關起來並觸動裝置而停止供應數以百萬人次的用水。 淺談蛤蜊 歐盟AquaNES(歐盟內一旨在將生物運用在水質管理系統內的計畫)的報告指出,波茲南的主要水源來自瓦爾塔河。唯一的問題是,瓦爾塔(Warta)穿過該國一些人口最稠密的中心,以及一些最古老的工業區(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這裡就已經出現了重工業)。這製造了一條讓污染可以流入城市飲用水的途徑。特別令人擔心的一點是重金屬汙染,如鉻會從地下滲入河中。 這自然引起了一個問題,波茲南市要如何確保流經其管道的用水不會受到嚴重的污染? AquaNES表示,將生物體用作指標(生物指標)並非偶然。它需要進行廣泛的野外研究,旨在能夠準確地描述生存環境發生的變化。最好的指標生物就是那些有特定生活環境需求的生物,即它們可適應的生存範圍條件狹窄。這意味著許多不同的因素將限制其維生功能或甚至使其從環境中被消滅。 在本質上,這些“指標生物”讓工廠的工程師可以知道水質是否對人類使用或消費是安全的,即便他們不能提供有關水質的實際數據。而像蛤蜊等生物就是測試水質的良好指標,因為它們對污染物的耐受性很低,並且會對不適當的水質表現出關閉外殼明顯的反應。 蛤蜊提供的服務 蛤蜊需要在乾淨且含氧量高及物理或化學雜質含量少的水才能生長。由於水質污染造成它們在波蘭的湖泊(以及幾乎全球所有沿海水域)中越來越少見,這表現出它們對水質變化是十分敏感的。而波蘭為一個前共產主義國家,大部分對水質的破壞是由於污染物滲入含水層(地下水)進而流入湖泊或河川所造成的。 這種對污染物的敏感性使蛤蜊成為監控波茲南市供水水質的理想選擇。當水清澈乾淨時,蛤蜊會完全打開外殼以覓食,蛤蜊透過進水管過濾並吃掉有機物來進食。當水質變差時,它們會很快關閉外殼,並減緩其新陳代謝。 將蛤蜊作為自動供水系統的一部分是源自在波茲南市的A.…

養殖的新利器 - 發光二極體的可能性

謝易叡、王永松、何源興 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近幾年來,隨著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上升,對「無毒」、「有機」及「環境友善」等概念也越加了解與重視,水產養殖業者的傳統用藥觀念也跟著被迫改變。在減少用藥的前提下,如何提升魚介類成長、抗病甚至繁殖力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而其中藉由營造不同顏色的環境,使餘隻的成長、抗病等能力上升,以減少用藥之機會,即所謂的「改變水體光環境」為新興的研究項目之一。改變水體光環境顏色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使用有顏色的玻璃紙包覆光源、不同顏色的飼養槽等,近幾年來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別來〝藻〞麻煩!淺談抗生素於微藻無菌化培養之應用

許自研 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微藻一般是指1-10μm的單細胞藻類,肉眼雖然無法看見,但是種類繁多、生物量龐大且分布極廣,不論在海水、淡水或潮濕的土壤中都能發現。而微藻本身富含蛋白質、脂肪、EPA、DHA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生長快、產量高、容易培養、適應能力強、可調控等特點,不論是生質能開發、廢水處理、健康食品、水產養殖等領域都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海洋生技:水試專訓…

中山大學首發現:文蛤基因多樣性偏低不利存活

到底是誰害死了文蛤?文蛤養殖近來持續發生大量死亡與生長緩慢等問題,台灣養殖文蛤首次DNA調研結果出爐,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教授劉莉蓮團隊以分子生物學技術,比較台灣的養殖文蛤與中國沿岸野生族群的基因多樣性後,首度發現,本土養殖文蛤的基因多樣性偏低,恐不利存活,建議可自野外引入野生個體來增加基因多樣性,以提高文蛤產業的競爭力,改善漁民生計。 餐桌上受歡迎的文蛤是台灣主要的養殖貝類,從種苗到養成都可在人工管理環境下量產。目前台灣文蛤的育苗產業主要在雲林縣,養成則在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等沿海縣市。近年養殖文蛤常出現不明原因死亡,漁政單位和學界皆提出影響因子,包括氣候異常、底質缺氧、水質惡化、底土污染、病菌危害、養殖管理不當或基因窄化等。不過,相較於日本、韓國、中國、泰國等國家紛紛投入文蛤基因多樣性研究,台灣一直沒有本土相關調研成果。 「台灣的養殖文蛤的確有基因多樣性偏低的現象。」中山大學海科系劉莉蓮教授、廖德裕副教授與助理黃瀚霆、碩士生包家寧組成研究團隊,費時一年多,蒐集金門、淡水的野生文蛤與各地養殖文蛤進行DNA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台灣養殖文蛤的基因多樣性顯著低於中國沿岸的野生文蛤。」團隊發表論文已獲刊於國際期刊《水產養殖研究》(Aquaculture…

由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技學系舉辦之相關講座資訊

由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技學系舉辦之相關講座資訊,不定期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分享海洋生技資訊。 下列為近期主講題目,詳細請至海洋大學海洋生技學系網站。 2020年6月11日…

國內海洋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問題

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 全球的海洋環境,目前均已遭受到海洋生物過度撈捕、棲地破壞、生態系失衡、汙染、外來種入侵,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人為及自然因素的影響,正在加速崩解毀滅之中。台灣屬於高度開發人口密集的中小型島嶼,周遭又具有多種海域生態環境,其中,又以漁業資源有關的漁獲量與棲地、沿岸的珊瑚礁、紅樹林、河口、潟湖生態區的減損與變動,因與大家的日常生活切身相關,故最受到大家的關注。但是因缺乏長期的監測資料,難以針對各種成因作出正確的判斷及研擬因應對策。未來亟需採取適宜的海域生態做效應研究,針對人為區域性破壞、自然週期變動因素與全球氣候變遷效應等各種干擾進行長期之觀察研究,俾能提出合宜的因應對策。 台灣四面環海,卻很少人關心海域生態環境是否健康否?其實台灣海洋早已生病很久了,大家更不知道海洋生物資源枯竭的危機,只知道各地休閒漁港海鮮仍很多,殊不知絕大多數海鮮都不是在地貨,甚至很多都是國外進口貨;難道是我們國人只知道海鮮文化,而沒有海洋文化嗎?其實長久以來主要是政府做的不夠,才讓民眾對海洋漁源的匱乏,污染的危機完全「置身事外」。現在要拯救台灣海洋生態環境不再惡化,就必須積極做三件事:教育、立法、研究。喚醒國人重視海洋生態,請立委將〝國土三法〞列入優先法案,督促政府重視海洋環保工作,更要學者專家提供專業資訊,大家一起投入海洋保護任務,成為全民運動。愛海有三部曲:親海、知海、護海。唯有親近海洋、認識海洋,才能由欣賞海洋、進化到疼惜海洋、保護海洋。 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與價值 生物多樣性對地球的生態與人類的生存都有積極的意義與價值,在生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