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MAMA 電子報

海洋政策

傳潛艦國造原型艦11月開工 立委26日聽機密簡報

國防部以493.6億元預算打造潛艦國造原型艦,預計最快2024年第3季下水。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委員26日將前往高雄、赴負責建造潛艦的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考察並聽取機密簡報。

國防部公開預算書指出,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計畫總金額達新台幣493億6170萬元,全案預計2025年完成。根據規劃,原型艦預計最快2024年第3季下水,2025年交艦給海軍實施各項測試。

此外,潛艦中的高機敏、無自主研製能力、需尋求國外商源的所謂「紅區裝備」(包括魚雷、聲納)及相關系統,均已取得輸出許可,可確保潛艦戰力。

台船的潛艦國造專用廠房去年5月動土,預計本月落成,外傳潛艦國造原型艦將於11月初舉行開工儀式,海軍今天未證實。

海軍司令部指出,新型潛艦原型艦服役後,可成為國軍重要不對稱戰力;新型潛艦成軍後,也符合台灣和澎湖防衛作戰需求。此外,潛艦國造可帶動國內造船工業,並建立、保存國防科技自主。

兼顧航安及民生需求,臺東客船兼載生鮮蔬果魚肉民生物資

為協助提供臺東離島地區生鮮蔬果、漁獲等民生物資及時運送之服務,交通部航港局考慮各艘客船佈置之差異性,由業者利用閒置空間自行規劃適合載運又不影響逃生動線之區域,在經航港局檢查合格後,同意客船於劃定區域內裝載貨物,提供離島對外交通服務並及時運送生鮮蔬果魚肉。

航港局表示,目前臺東地區離島航線共有10艘客船可兼載相關民生物資,以彌補貨船運能之不足,航港局東部航務中心現於連假時,針對客船兼載生鮮蔬果魚肉等民生物資情形辦理相關安全抽查,以確保航安無虞,因常有乘客反映臺東離島航線客艙常有異味、生鮮蔬果魚肉未按核定區域置放,妨礙通道逃生,影響搭乘舒適性及航安,航港局多次請船公司確實督導船員應依該審認及規劃區域置放並予以繫固,不得有阻礙通道、逃生門及救生設備取用,以及嚴禁有超載之情事發生,亦請蘭嶼鄉公所及綠島鄉公所等地方單位,廣為向鄉民漁民宣導兼載生鮮蔬果魚肉、漁獲之相關原則。

109年10月15日航港局東部航務中心召開「臺東地區船舶運送業營運管理等相關航政監理事項協調會」會議中,船公司反映綠島地區部分有漁民要求客船載運漁獲,並要求就近置放漁獲,因未於劃設區域外之甲板位置,影響乘客逃生動線,船員拒載又易與漁民起爭執,東部航務中心考量離島地區物資、交通相較本島不便,經認可之客船得依臺東離島航線客船載運民生物資原則兼載生鮮蔬果魚肉,仍要求船員於將物品堆置於劃定區域,亦請臺東縣政府漁政單位協助督請轄內漁會宣導轉知漁民於劃定區域內置放漁獲,以免影響旅客逃生動線,尚無客船拒載漁獲之情事。

臺東地區漁港屬第二類漁港,由臺東縣政府負責漁港秩序的維持與管理,縣府將於近期安排相關協調會議,向漁會及漁民完整說明相關措施,避免產生誤解,為兼顧離島客運品質及漁貨運送需求,航港局屆時將與會協助臺東向漁會及漁民宣導縣政府說明,航港局亦將針對業者反映事項要求船員確實將貨物堆置於船上劃定區域,並將函請縣府及漁會協助宣導。

6縣市大型魚塭光電專區 可能延至11月公告

農委會今天表示,分布在彰雲嘉南高屏6縣市的大型魚塭光電專區原計10月底公告,約3000多公頃,尚待經濟部、農委會完成配套法規及環境與社會檢核才能公告,不排除11月再公告。

為落實總統蔡英文非核家園政策,農委會光電目標為8GW。農委會有意運用魚塭架設光電板發電,占4GW,且10月6日一過,就已完成「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第25、29條修正草案的7天預告期(僅7天),現正簽核修正內容,本週可望公告。

農委會漁業署說明,相對於過去是下而上、由業者提出計畫案件申請設置綠能,這次推動的大型魚塭光電專區則是上而下,將由經濟部跟農委會彙整後優先推動,並送經濟部能源局完成環境與社會檢核(環社檢核),最後會同農委會公告大型魚塭光電專區內容,目前已確認無生態疑慮魚塭約3000多公頃,分布在上述6縣市。

漁業署說,目前僅嘉義、台南舉辦3場公聽會,但是都還沒進入環社檢核作業,因為環社檢核的執行也需經濟部能源局完成相關子法的公告後執行。

近日媒體報導,大型魚塭光電專區10月底將公告。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說,這是農委會呈報行政院的期程。

不過即便農委會、經濟部的配套法規公告都完成,環社檢核的作業也需時間進行,離月底僅剩1週;農委會也不排除,依法作業下,可能要到11月才能公告。

另外,近期經濟部、內政部、農委會下鄉舉辦公聽會聽取漁業界意見,傳出養殖漁業漁民憂心地主想自己賺這筆錢綠能財,不再承租給漁民,可能危及其生計。

對此,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說明,大型魚塭光電專區公告後,光電業者要在專區內申設,須提出取得實際養殖者同意承租的契約,或者包含地主、漁民及光電業者三方簽署的契約,共計2種契約二擇一,也會邀請地方漁會、產業協會作證,並可查驗出貨單等確認是否真的有養殖,以免損害漁民生計,並確保漁、電共生。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補充,地面養殖的魚塭,光電設施覆蓋率4成,屋頂型室內養殖,則無限制。

海委會宣示與國防部強化東南沙防務 修訂應變計畫

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近日將在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報告內容披露,海委會將在太平島海域建置「南沙水文浮標」,掌握我國南疆海域資訊,同時偕同國防部訂定東南沙各種突發狀況應變計畫,修訂平戰轉換作業規範,強化實兵演練,建構島嶼工事,提升東南沙防衛能量。

海洋委員會在報告中表示,為維東、南沙漁業資源、海洋生態環境及我國南海主權,定期調派大型艦船或依個案調增派其他艦船,結合駐地海巡能量執行巡護任務,今年至9月已執行東沙 海域巡護24航次、南沙海域巡護25航次。計畫建置南沙水文浮標,掌握我國南疆海域資訊,強化我國在南海地區海洋科學長期觀測研究及海洋預警的優勢。

海洋委員會同時指出,將提升東南沙防衛能量,落實實兵演練,首先建構島嶼工事提升防務能量,持續強化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助航及碼頭強固等工程建設,強化兩島海域巡弋能量,並與國防部就兩島人員訓練、武器裝備妥善等緊密合作,藉由每年定期輔訪,指導辦理防務整備及協助戰力鑑測,提升兩島自衛能力。

海洋委員會表示,將偕同國防部,捍衛南海主權。偕同國防部訂定各種突發狀況應變計畫及修訂平戰轉換作業規範,並配合參與國防部兵棋推演、實兵演練,以有效應處突發狀況,同時密切關注南海情勢發展,捍衛我國南海主權、漁權。

海洋委員會指出,將積極與美國海岸防衛隊接觸交流,推動台美海巡工作專案組,就雙方關切海洋議題進行區域合作,提升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

海洋資源

遠傳逾百名員工淨灘守護海洋 還給海洋乾淨空間

遠傳電信長期推動環境及生態教育,連續五年舉辦淨灘活動,昨(25)日共計110名遠傳員工與眷屬前往萬里區石角沙灘清理海灘垃圾,以最直接的行動關心海洋,當天總計共清出379公斤的海洋垃圾。

根據台灣綠色和平、荒野保護協會在2019年7月發布「台灣海岸垃圾總體檢」報告指出,全台海岸垃圾一年可裝滿15萬袋黑色大塑膠袋,且依據15年來的淨灘統計,九成海岸垃圾都是塑膠製品。而台灣研究海龜逾25年的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所率領「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的觀察,有高達八、九成的海龜死後解剖,都發現胃腸內含有大量塑膠袋及垃圾,這些海洋垃圾不僅危害海洋環境,最終也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身上。

遠傳電信表示,該公司為環境永續努力,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能源管理及參與社會環保行動等面向推動不遺餘力。遠傳表示,為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減少海洋廢棄物』的目標,每年舉辦淨灘活動,雖然淨灘只能將當天的海灘垃圾清除,但最重要的是希望透過淨灘的過程讓志工們了解海洋環境問題,在員工身上種下海洋保護的種子,號召同仁一起為地球創造美好的環境。

台斯合作保育海草藍碳 中山大發現全球首例

海草床除具有防止海岸侵蝕及育幼功能,是海洋中重要的固碳者、地球重要「藍碳」之一。中山大學校攜手斯里蘭卡魯胡納大學研究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種間雜交獲國際期刊登載。

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由於台灣與斯里蘭卡環境與氣候相仿的海草生態系,目前台灣有紀錄的海草有12種,包括台灣西部、南部與東部、東沙島、鄰近離島澎湖、小琉球、綠島及金門都有海草分布紀錄。但只有東沙與澎湖海域有較完整研究,其他海草床因海岸開發與人為活動造成棲地碎裂化較不受重視,且缺乏全面性與監測研究。

這項研究成果除可作為斯里蘭卡政府調查海草多樣性與分布的重要依據,更可提供台灣投入復育、設置海草保護區如澎湖、高美及七股濕地等參考。

參與這項研究的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劉商隱說,在全球氣候變遷與人為影響下,近年來台灣海草床覆蓋率明顯下降,例如2014年東沙海草床曾發生大量死亡,至今尚未恢復。他也觀察到,其他地點覆蓋率與豐度也在沿岸開發與遊憩壓力下明顯下降,「海草床的減少不只意味著海草多樣性減低,也代表海草床的生態系功能降低」。

劉商隱舉過去學界研究,東沙海草床每年每平方公尺可捕捉約1公噸的碳,東沙島海域的海草床每年約可捕捉12萬公噸的碳。在未來大氣二氧化碳持續上升情境下,台灣須正視海草多樣性與長期監測研究並加強科學教育,宣導海草床的重要性,另方面設置海草保護區並進行復育保護這些「台灣藍碳」。

劉商隱與斯里蘭卡魯胡納大學海洋學系TerneyPradeep Kumara合組研究團隊,透過分子鑑種,率先發現全世界第一例「鹽草屬(genus Halophila)」海草種間雜交,獲國際期刊PeerJ刊登。

位處熱帶的斯里蘭卡自1983至2009年經歷26年內戰,基礎海洋研究十分缺乏。劉商隱指出,近年斯里蘭卡海草覆蓋率因污染等人為因素急速下降,且種類組成與過去有顯著改變,造成豐度較低的海草有地區性滅絕的可能性。

他說,這項研究是全球第一篇以斯里蘭卡海草為材料並進行分子鑑種的報告,中山團隊2018至2020間赴斯里蘭卡進行兩次採集,發現新記錄種與兩種可能新種,顯示過去斯里蘭卡鹽草屬的多樣性被嚴重低估,且卵葉鹽草與大葉鹽草種間有頻繁的雜交。

中山大學指出,海草床除具有防止海岸侵蝕、生物棲地與育幼等功能,尤其提供鄰近海洋生態系不可或缺的碳源,是海洋中重要的固碳者,也是地球重要的「藍碳」之一。近年來,因氣候變遷與人為干擾,全球海草床覆蓋率正以每年7%的速率逐年減少,急需進行多樣性調查、保育及復育。

依中山大學提供資料,海洋儲存了地球上至少90%的二氧化碳(不含地質儲存庫),大約為39萬億噸,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儲存庫,海洋每年約可吸收25%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海洋生物總含碳量雖然只有陸地植物碳含量的千分之二,但每年的固碳量卻與陸地植物相當。

比對環境指紋 揪海底垃圾黑手

海洋學者調查海底垃圾,彰化、桃園外海等三處拿下西海岸最髒的前三名;比對水利署一○五年至一○八年河川遭棄置垃圾量前三名區域統計,與海岸垃圾「環境指紋」吻合,凸顯河川淪為垃圾場的事實。

「在河流發現什麼都不稀奇。」稽查人員說,早期欠缺環保觀念才會把垃圾丟水溝、河川,現在仍有部分民眾缺乏公德心,還有不肖廢棄物業者亂倒,不管是果皮菜葉、家戶垃圾,連不明溶劑、營建廢土或者不要的馬桶、浴缸、沙發、彈簧床,都曾被丟進河裡,河川早已淪為垃圾場。

海底垃圾調查由海洋學者與環境顧問公司執行,台灣西海岸的海底垃圾密度為全球一點五倍,西海岸最髒的前三名為彰化烏溪、彰化線西水道、桃園新屋溪外海,每平方公里有十六點九萬到廿一點四萬件垃圾。

比對水利署一○五年到一○八年河川垃圾量統計,垃圾最多區域為第四河川局轄區,每年約一五七二點五公噸,其次為第三河川局一五二四點三公噸、第二河川局五一三點四公噸;河川垃圾最多的地點位於彰化、台中與桃竹苗境內流域,與海底垃圾最多的區域吻合。

水利署第三河川局管理課長曾財益說,海底垃圾最多的區域為烏溪外海,烏溪也是三河局管轄河川最常被丟垃圾的,因為烏溪很長、河道寬、周邊住戶少,管理死角多,在河川地農墾的人很多,進出管制較困難。

曾財益說,曾有不肖業者開整台砂石車去倒垃圾,烏溪堤防內也曾被丟棄沙發、彈簧床或營建廢棄物,每年編列數百萬元垃圾處理預算,幾乎都用來清烏溪的垃圾。

他表示,河川垃圾中,事業廢棄物占六成,例如營建廢土、裝潢拆下的廢料,其餘多為一般垃圾;去年底大安溪西濱高架橋下遭丟棄一大批拆除後的金屬風管、海綿,後來找不到行為人,只能派工清除。

今年中秋連假,台中大里、霧峰交界的大里溪遭丟棄大批家戶垃圾與果皮菜葉;台中市環保局研判是不肖廢棄物業者為了省錢,把垃圾從上方高架橋往下丟,目前仍在找線索逮人。

去年九月,新竹縣鳳山溪上游河岸遭棄置七桶廢溶液,經化驗是俗稱「化骨水」、用於半導體製程的的氫氟酸;二河局表示,這類腐蝕性液體得交給甲級廠商處理,檢調已逮獲行為人。四年多前,新竹市頭前溪舊社大橋岸邊發現卅三桶不明溶液,但查不出行為人。

清潔隊員說,垃圾處理費不斷增加,以台中市為例,每公噸家戶垃圾收費八千至一萬,但不肖業者以每公噸三、四千元低價承接,多半不照規定處理;為了省錢,把廢棄建材、大型家具亂丟,河川地也淪為棄置場所。

海洋產業

泰籍船員高雄外海遇難 外交部:提供家屬協助

一艘吐瓦魯籍貨輪昨天晚間於高雄外海沉沒,其中5名泰國籍船員失蹤。外交部今天說,將持續與相關單位保持密切聯繫、掌握船難事件後續發展,並適時提供泰籍船員家屬必要協助。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昨天晚間接獲通報,一艘吐瓦魯籍貨輪疑於高雄外海沉沒,海巡署隨即派遣艦艇前往救援;貨輪共有10名船員,其中5名獲救、另有5名失蹤,均屬泰國籍。

外交部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外交部第一時間即轉告駐台北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相關消息,並代表政府對此不幸事件表示關切與慰問。

外交部說,獲救的5名船員均已獲妥適安置與治療,相關單位正持續全力搜救,盼有好消息傳出。泰國駐台代表通才(Thongchai Chasawath)也親自致電外交部,對台灣各單位協助搜尋失蹤船員及提供救助表示感謝,並已將相關情形報回泰國外交部等政府機關。

能源論壇/許乃文:離岸風電鏈 要紮穩馬步

哥本哈根風能開發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表示,離岸風電在台是新興產業,想要從零建立產業鏈,經濟規模和採購數量必須要有市場吸引力。此外,離岸風電技術與品管門檻極高,無經驗本土廠商無法速成,且台廠對國際談判較不熟悉,盼政府可積極輔導國內廠商的商業談判實力。

經濟日報將於11月11日舉辦「2020能源願景高峰論壇-綠能2.0  經濟新引擎」,邀請產、官、學界多位重量級人士,共同探討台灣綠能新趨勢,前瞻未來減碳與綠色商機。

許乃文將出席本次論壇,以「離岸風電新挑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本論壇由經濟部能源局、台電、工研院、永豐餘、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等共同協辦。

經濟部推動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政策,從海底電纜、塔架、風機零組件等,一共列出27個項目,要求風電開發商應協助建立本土產業鏈。為落實政府的國產化政策,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彰芳、西島與中能離岸風場以有限的裝置容量尋求突破,多數項目都提早超前超買下單,以做為本土供應廠商投資技術人力的誘因,目前彰芳西島風場所有本土供應商都已接到開工通知。

在CIP的主導下,彰芳西島與中能三風場,目前已有超過80家本土廠商入列,打造台灣離岸風電國家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彰芳西島風場的水下基礎整場,該案向世紀鋼簽下全台風電史上最大訂單,金額高達165億元,又提前於2021年實現水下基礎運輸安裝國產化,也引領本土海工指標企業樺棋營造進入離岸風電海事工程領域,成就水下基礎製造、運輸、安裝本土一條龍。

在風機部分,彰芳西島及中能風場與世界級風機大廠三菱重工維特斯MHI Vestas攜手,催生台灣擁有中國大陸以外、亞太唯一的葉片廠。海事工程部分,CIP也成功輔導台灣第一艘本土自主設計組裝的鑽探船奧黛莉絲號。此外,彰芳西島與中能風場的陸上變電站也超過政府要求的國產化採購項目,從設計、採購到建設全數委任東元電機。

許乃文坦言,離岸風電技術與品管門檻極高,沒經驗的本土廠商無法速成,學習曲線陡竣;而台灣推動離岸風電的高國產化要求,目前是世界鮮見的案例。

許乃文認為,本土產業大多沒有參與此類大型國際專案的經驗,對國際談判、商務法規、業主融資需求與銀行規範不甚熟稔、甚或有所抗拒,政府可積極輔導台廠,補強未來商業談判上的「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