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海嘯破口 中大團隊規劃建置預警系統監測網

臺灣海峽地震活動活躍,為了超前部署,爭取提早因應的時間,中央大學吳祚任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分析台灣的海嘯敏感區域,除建置海嘯預警系統監測網,更預佈40處數值潮位計,可全面掌控臺灣沿海的海嘯威脅,達到預警與防災避災功能。(李明朝報導)

根據中央大學學者及科學家長期研究,利用高解析海底地形剖面與臺灣海峽歷史地震分佈資料,研究臺灣海峽內的活動斷層構造,發現臺灣海峽地震活動規模雖然沒有本島頻繁,但仍有大規模地震的記錄。尤其在台灣海峽西側靠近福建與廣東沿海地區。在這區域的歷史災害型地震以1604年規模接近8的泉州地震海嘯最大,顯示臺灣海峽並不平靜。

或許很多人以為臺灣沒有出現過海嘯,中大吳祚任老師表示,台灣曾有大規模海嘯的歷史案例,例如1867基隆大海嘯,根據目前研究顯示,極有可能由海底山崩所引發。可怕的是,那場海嘯甚至打到獅球嶺隧道口,威力極為強大。另一個案例是1781年發生於現今高雄屏東一帶的高屏海嘯。

為了超前部署防堵海嘯災防破口,吳祚任正在分析台灣的山崩海嘯敏感區域,為將來山崩型海嘯預警鋪路。在地震型海嘯預警方面,除了建設臺灣自身的海嘯預警系統,也透過中央氣象局結合美國NOAA PMEL海嘯預警系統,同時針對台灣佈設高達40個數值潮位計,全面提升台灣海嘯預警能力。透過這些守門神的預警系統,確保臺灣可及早因應海嘯,發揮防災、減災的功能。

吳祚任表示,海嘯是一種跨越國際籓籬的自然災害,必須結合國際力量共同面對,一起防範可能引發的重大災害。

來源:中廣新聞網